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涉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又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概念,包含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公众参与、科学技术进步等领域。现重点介绍前面5个方面的有关内容。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保持更新能力,不可更新资源不致过度消耗并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使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维持,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持续性要求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关注下列问题:
①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②单一的再生资源在生态上的持续性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应予以调整,以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具有生态可持续性:
③人类已经导致某些特定再生资源的利用暂时超过它们的再生能力,要采取行动保护资源不致不可持续利用,对已经不能持续利用的部分必须及时地补充再生资源的替代物,或至少要用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资源补偿:
④利用处在灭绝或不可持续开发危险之中的特殊再生资源,例如野生动植物等,应遵守自然、道德和精神的原则,同时应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使它们恢复其正常的再生能力:
⑤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超越其替代物产生的速率。
2.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战略,它与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也不主张那种停止发展的“零增长”模式。1989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十五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利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因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核算中,并未将由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的损害情况考虑在内。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该将所发生的任何环境损失都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扣除。
3.清洁生产
人们在审视工业发展过程和环境保护历程后逐步发现,依靠单纯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末端治理,虽然从局部改善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但原有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又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质量仍趋于恶化。只有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来消除污染才更有效,于是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的术语,并定义为: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即减少其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在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用后的最终处置)中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业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和改善管理来实现。”
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3个方面,采用全过程控制和“综合防治战略”,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和改善管理来实现其目标。亦即使用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工艺设备、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与严格的管理,达到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可持续消费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共同制定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21世纪议程》中对可持续消费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主张: “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通过选择不危害环境又不损害未来各代人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它是一种服从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消费方式”。
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于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即“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1994年,联合国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上重申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并指出: “对于可持续消费,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它连接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1994年中国政府在全球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议程中明确指出:“消费模式的变化同人口的增长一样,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已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低效、高耗的生产量和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危及人类自身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5年,在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部长级圆桌会议”的工作文件指出:“可持续消费一词包罗万象,它把许多关键问题组合在一起,包括满足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资源效率、废物最小化、生命周期观点以及公平。将这些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如何提供相同或更好的服务,以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的中心问题。”
可持续消费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可持续消费包括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消费(如水、土地、森林、矿藏等)、可持续的生产资料消费(主要指劳动资料和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的消费)、可持续的商品消费(主要指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可持续的劳务消费(如旅游、文化、保健等服务性消费)4个大的方面。狭义的可持续消费主要指可持续的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并在一定范围内涉及自然资源消费。这里所指的可持续消费是指狭义的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也被称为绿色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原则是公平和公正。传统意义上的消费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由个人或家庭独立做出决策的、不可控制且没有必要控制的行为,所以也很少考虑个体的消费行为对后代及同一代人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首先把消费看作是一项相互联系的社会活动,因而,必须遵循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代际公平和代内公正。
可持续消费是消耗资源和产生废弃物最少的消费。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中.人类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用过的物品被当作废物抛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量日渐增多,废物越来越多,而自然资源却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退化。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它既实现了资源的最优耗竭和永续利用,也实现了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
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要“缩短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些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今天所说的生活质量是在超越了人类生理需求之上的、促进人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人类相互之间、人类代际之间都能和谐相处、均衡协调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提高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但要真正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才能办到,可以说,可持续消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
5.公众参与
1996年,在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使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民主、人类安全及和平;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和改善对自然资源及工业生产的管理所必需的认识、技术诀窍和技能;确保拥有愿意支持各个部门为实现可持续性而进行改革的见多识广的公众。可见,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公众接受并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其主要手段有教育、培训、参与和宣传等几个方面。
(1)教育(education)
教育包括对少年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小、中学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2)培训(training)
指对已经完成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再教育。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开发和转让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努力消除贫困和增加就业机会,改革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所有这些以及其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变革都要求进行大量的培训。
(3)参与(participation)
指公众直接参与宣传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活动。通过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和活动,改变人们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4)宣传(communication)
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体,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识。通过宣传帮助公众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可以对青少年从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